婦女會動態

祝福老朋友們健康長壽 !

 《一百歲感言》 楊絳   [文轉~人生必須懂的事]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 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平靜的生活。 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 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 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 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 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 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 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 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 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 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 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 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總幹事問安信

突破二代 英語事工 親愛台福大家庭各位牧師、傳道、長執同工及眾位兄姐們平安! 2014年是團契年,台福大家庭的總主題是「和睦同居̇彼此建造」,在總會的著重事工方面,其中有一項是「突破二代事工的發展」。關心華人教會英語事工發展的專家學者,多年來從多方研究,探討和實際經歷中為摸索英語事工的教會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觀察,其中有三樣: 一、發展進程方面(Developmen-talStage):英語事工發展可分為五個階段。1.OBC(美國境外出生的華人)以台語、華語或粵語為主要語言在各地植堂。2.為滿足兒童的需要,堂會開始發展某種型式的英語事工(如兒童主日學),並開始中文翻譯英文的崇拜。3.由OBC同工主導開始嘗試英語禮拜。4.講英語的同工被授予更多責任,因不同型態的領導方式,台華語與英語兩邊同工張力增加,但雙方仍盼望發展更多合一的關係。5.組織結構經過改良,在同一教會裡彼此心態上更成熟,在基督裡合一,相互對峙上更敏感,有共同異象,在福音工作上結為夥伴,同心傳揚主道。 二、組織模式方面(Organiza-tionalModels):發展英語事工,在教會的模式和領導的結構至少有三個最基本的情形:1.父與子型(Father-SonMod-el):由OBC主導教會一切。2.平行線型(ParallelModel):教會裡台華語和英語分立,互不相屬,各自走上不歸路。3.合夥人型(Part-nershipModel):一同結為福音夥伴,共組長執同工會,攜手共創神國大業(弗2:11-22;加3:28)。 三、溝通媒介方面(Communica-tionalBridges):有效英語事工應當大量啟用有屬靈生命,又有雙語能力的中間人作為橋樑,來建搭並開展工作。(如圖)他們比任何人都更合適作為英語事工的觸媒,特別在一個小教會,或是沒有全時間英語牧師的教會,他們居中服事,帶領,是英語事工是否能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台福教會英語事工42年走來,歷經許多艱難,也看見許多突破。在發展進程方面,不同的教會有不同的發展階段,但我們期待教會都能朝著更成熟的第五階段邁進。在組織模式方面,台福教會都是從父與子型開始,慢慢極少數走向平行線型,絕大多數則朝合夥人型前進。 關於台福英語事工發展,有幾件事值得我們注意及感恩:第一,第一位由英語堂的牧師,擔任多種語言堂會主任牧師的產生,那就是休士頓美南台福的PastorAndrewGackle。第二,是由台語堂多年支持並漸漸鼓勵成為英語自立教會的產生,那就是芝加哥台福。台語堂幫助英語堂,建立同工,栽培人才,提供資源,分享經驗,共用教堂及設施,選舉英語教會長執,按三到五年的計畫,提供階段性的輔導,監督到走向完全自立的堂會。第三,是仍在溝通分享和禱告階段的構想,就是在南加州以分區為單位,設立完全以英文為主體的台福教會,目標先對焦在社會青年上。 台福教會英語事工,特別是第二代事工(ABC),就是台福人的第二代,他們會長大,ABC專業人士會增加,許多亞裔第二代是他們的朋友,他們是雙重文化人,被稱為香蕉(Banana)因是內白外黃,或稱爆米花(Popcorn),因為黃白雜襯,他們對父母親的文化的感受力已不再那麼的敏銳,但裡面的衝突和外面的矛盾是一直都存在的,他們需要教會,需要背景相同的人彼此肯定,相互認同,為自己尋找定位,他們更需要福音,需要在基督裡找到自我,為自己建立整合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台福加油!台福英語事工加油!若您有任何撇步可以幫助我們的英語事工或英語牧師牧會成功,請您提供文字稿給我們或投稿總會會訊。 祝您新年快樂̇靈程蒙恩! 主僕陳敏欽敬上 相交的根基 基督徒談關係,首重人與神的關 係, 懂得 「如何與神相交」 (詩 篇1 16 :1 – 19):是如何與人相交的根基: 我們當先學會,呼求祂(V.1-4) 我們當先學會,依靠祂(V.5-6) 我們當先學會,享受祂(V.7-11) 我們當先學會,報答祂(V.12-14) 我們當先學會,事奉祂(V.15-19)

有一個人要先走: 什麼是深情, 什麼是豁達?

12/19/2013 有一個人要先走: 什麼是深情, 什麼是豁達? 爸爸被查出身患肺癌那天媽媽並沒有表現得過度傷心,她只是怔了好久然後悄悄抹掉了眼角的淚花。 爸爸也很冷靜。在詳細諮詢了醫 生、得知化療的過程和結果後他獨自在房間裡待了一天,出來吃晚飯的時候宣布拒絕治療。在我和妻子小季的勸說和反對聲中, 媽媽始終沉默著一聲不響地往爸爸碗裡夾了幾筷子菜。 爸爸有醫保,治療費用家裡能承擔,但爸爸堅持不治療。他說接受治療不過是延長數月至大半年的壽命,他不願意把自己最後的人生放在醫院,在那裡接受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化療。在所剩不多的時日裡他希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媽媽沉默了許久最後說了句:「讓我們回老家吧,你爸一直想家。」 我和小季結婚後把從學校退休後住到農村的爸媽接到了身邊。但爸媽時常懷念農村出門就可見到的田園河流,喜歡鄰里間淳樸的家常往來,不習慣大城市裡的壞空 氣。 第三天我和小季就將他們送回了農村老家。回去以後他們的日子竟然也過得從從容容。荒蕪已久的院子被打理得生機勃勃,爸爸隔三岔五去花市買來許多花、樹, 雇三輪車拉回家種下。我和小季每周回去看他們,小院裡的花一 次比一次開得繁盛。 爸爸瘦弱的身體穿梭在灌木叢裡扶鋤鬆土,媽媽在院子一角拎桶接水澆灌。我勸媽媽:「爸爸身體不好,你勸勸他別操心這些事 了。」 媽媽回答:「勸不動,他做得高興,就隨他去吧。」 媽媽退休前是教植物課的,一輩子最喜歡的就是花。爸爸悄悄告訴我:「這些都是你媽喜歡的品種,你媽一直想要這樣一個院子。我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忙 沒空打理,又覺得日子還長,拖來拖去居然拖了幾十年。再不著手就真來不及了。」 媽媽的心願爸爸原來一直是記在心裡的。飯桌上我看見爸爸並沒有因病忌口,肉和辣椒什麼的,只要他想吃的媽媽都給他做。臨走前我問爸媽要不要再跟我回去, 爸媽拒絕了。爸爸說:「廣兒, 爸陪你半輩子,知足了。你媽跟著我半世辛勞,爸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想跟你媽兩個人過點兒清淨日子。這裡挺好。」 生命最後的日子爸爸選擇和媽媽一起度過。我和小季每周末都回家看他們。一個周末媽媽提前打電話過來通知我們不要回去說有親戚結婚,他們要去參加婚禮,不在家。事後從姑姑口中得知爸媽是出去旅遊了,在雲南待了八天。怕我和小季不同意兩人才商量好瞞著我們。 我生氣地責怪爸爸對自己的身體不負責任,責怪媽媽太縱容他了。 媽媽後來對我說:「你爸時日不多了,我們就尊重他,讓他把想做的事都做了吧。人活一輩子終歸是要走的,如果能做到不留缺憾那就很完美了。」 我無言以對。從雲南回來後的第二周爸爸的病情加重了。這一次我們尊重了爸爸的選擇沒去醫院。 爸爸在自己家中,在我們的陪伴和注視中平靜地離開了人世。臨走前爸爸輕輕叫了一聲媽媽的名字,媽媽把手遞給他,兩雙乾瘦的手握到了一起,十幾分鐘後爸爸走了。 爸爸的葬禮上媽媽井井有條地打理著事務。雖然悲傷但情緒沒有失控,她還用瘦弱的手臂環住了我因壓抑哭泣而抖動的肩說:「廣兒,不要哭,你爸走了,在那邊再也沒有病痛了。」 只是幾個小時以後,送葬的隊伍散去媽媽還不願意離開。她讓我和小季先回去:「你們走吧,我想在這兒安靜地陪陪你爸。地底下黑他一個人太孤獨。」 爸爸離世後媽媽開始旅行。短短半年時間裡她去了三亞、南京和杭州等地。 回家看媽媽時她翻開自己的旅遊相冊。我看見在雲南時,雖有病態卻一臉滿足的爸爸握著媽媽的手站在洱海前;我看見他們在大理的小巷中悠然並肩前行;我還看見在媽媽後來獨自去的許多景點照片裡媽媽手上都拿著一張他們的合影。媽媽說:「這都是你爸生前想去的地方。他來不及去我把他帶過去。」 這時我才第一次讀懂了爸媽之間的深情。 「每次在醫院裡看見那些求生不能、 求死不得的病人我就慶幸當初沒讓你爸遭罪。我瞭解你爸,一輩子最要尊嚴,他不怕死就怕走得不體面。你爸走我是最傷心的那一個,但是我寧可看著他高高興興地走也不願看著他活受罪。我相信換了我你爸也會這樣做。」 媽媽說,「每個人最後都是要走的,就像每一條河、每一條溪最後都要流向大海一樣。我願意他從從容容地淌過去,在那兒等著我。」 爸媽的愛情像一片無言的沃土,沒有花哨的張揚,不需要淺薄的表達,卻是彼此人生最可靠、最實在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