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聖牧師 林前十二31『你們切切求那更大的恩賜。』許多人追求不同的恩賜,有人追求知識、有人喜愛講道,也有人追求那醫病方言的恩賜。但使徒保羅勉勵我們要追求那最大的恩賜,就是『愛心』。在我牧會將近50年的生涯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會友的愛心。會友疼愛牧者、牧者關心會友,那種源源不斷的愛心讓我點滴在心頭。記得1994年我在愛恩牧會,癌症手術後,張漢京弟兄夫婦清晨六點燉一鍋燕窩來我家,而且不是只有一次,每天清晨4點 起床為我燉燕窩,這樣的愛心讓我難以忘懷。不是只有他們,許多會友的愛心,讓我非常感動。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當我從北加州全家搬到洛杉磯開拓南灣教會。當 時我租了一間房子暫時居住,有一天當我講完道、做完禮拜,吃點心時,有一位名叫蔡銘祿的弟兄走過來問我:『吳牧師你是哪裡人?』我說:『我是台南永康 人。』他說:『你還認得我嗎?我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我們一家住你們家隔壁—黃 先生醬油廠的倉庫,每天學校下課後,都在你們家庭院玩耍的三兄弟。』他表明我母親在他小時候曾經照顧過他們,一直想找機會報答我母親,可惜沒有機會,現在 終於她的兒子(就是我)出現,正好有一棟海邊的房子,可以免費讓我們一家居住。這讓我想到傳道書第十一章第一節:『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 著。』當年我母親的愛心,經過40年竟然報答在我身上,神的作為實在奇妙。期待每一個姊妹,伸出禱告的手隨時為需要的人禱告,伸出妳愛心的手幫助需要的人。這樣不僅幫助了別人,也間接幫助了妳的後代。 沒有一個人因為太富有而不需要人的愛,沒有一個人因為太貧窮,而不能將愛給人。 回 想二次大戰時,因為我母親很有愛心,我們家常乞丐來要飯,有一天有一對夫妻,丈夫是瞎眼的,太太帶他來,我母親將一碗陳滿肉的飯給他,當他口中咬到一塊肉 時,馬上遞給他的妻子吃說:『太太,有肉呢,這塊肉給你吃。』太太回答:『我這碗也有肉,你自己吃。』他們彼此相愛的心,讓年幼的我非常感動。原來貧窮人 也能將愛分給別人。這讓我想到許多夫妻住豪宅、吃的山珍海味,卻沒有『愛』是多麼地可悲啊!無論貧窮人或富有人,心中有愛,就如同身在天堂。 『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中看到自己的責任。在教會遇見衝突時,更要以愛心寬待彼此,因為愛能遮掩一切的罪。『愛心』是教會的基石,世人也是憑著『彼此相愛』的標記來認得我們是屬主的門徒。我們對不信主的外邦人也要有愛心,更何況對待自己的兄弟姊妹?馬太福音第五章41節耶穌說:『若有人強迫你走一哩路,就同他走二哩。』這就是表示不埋怨,用愛心感動那逼迫你的人,是最有效的方法。 上帝的標準與世界不同。最大的恩賜不是先知講道,也不是醫病及說方言,這些都很好,但最偉大的恩賜就是『愛』,因為愛不但能遮掩罪,帶給人溫暖,更能榮耀神。
追求最大的恩賜
婦女家園 (08-2009)
婚姻與家庭倫理
陳輝茂牧師 「倫理」是人際關係中,互相遵守的合理之道,中國人喜歡將人際關係分為五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以五倫著手,透過三親、九族、而至「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大同世界。因此,中國人的倫理關係精密複雜,包羅萬象。 孟子提倡施行教化,使人有別於禽獸,教人做人的道理,使人明白君臣要有相敬的禮儀,父子要有親密的感情,夫婦要有內外之別,長幼要有大小的次序,朋友要有誠信的友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基督徒還要遵照「五倫」的原則來處世為人嗎?我們的倫理道德為何?孟子的「五倫」行得通嗎?利弊何在?合乎聖經嗎? 孟子相信人有其與生俱來的道德性。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聖經注重人被造有神的形像,因人背叛神,墮落後必須靠主耶穌救贖,方能重生成為新人。這新人原是照神的形像造的,滿有真理、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四章24 節)。我們的婚姻與家庭生活遵行「仁義禮智」的原則嗎?我們的「理性」經常順從主耶穌的真理嗎?我們的「德性」經常遵守主耶穌的仁義嗎?真正「成功」的基督徒,乃是我們的性格越來越像主耶穌的真理、仁義和聖潔。 中國人的家庭倫理-父子、夫婦、長幼,不但注重有親、有別及有序等原則,也注重孝悌之道。孔子認為孝乃「德之本也」,是一切德性的基礎。父母對兒女真可說是恩重如山,正如「詩經」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附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恩,昊天罔極。」父母對子女的養育、教育、照顧、關懷,實在是無微不至,因此我們當盡孝道。孔子認為在盡孝道中,必須有「敬」。故子游問孝,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何以別乎?」 孟子更用反面說明不孝。孟子答覆公都子說:「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所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聖經十誡寫在兩個法版上,第一個法版中,第一至第四誡記載「人與神」的關係;第五誡「孝敬父母」放在同一法版上,可見聖經多麼重視孝道!如不重視孝道,則與神和人的關係不通暢。主耶穌也指責法利賽人假冒偽善,因他們廢棄上帝的誡命而固守自己的遺傳。例如經上說:「當孝敬父母」(出二十12),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出二十一17 ;利二十9)。法利賽人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父母的,已經供獻給神,以後就可免去再奉養父母了。如此就是承接遺傳,自圓其說廢了神的道(參可七6-13)。 孔子也把「孝悌」並論:「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所謂悌是指行動上的守則與規範。後輩跟著長輩後面行便是「悌」了。如「徐行後長者,謂之悌。」與尊敬和次序有關。 聖經教導我們:「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 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彼前五5-6)我們是否將「孝悌」傳給子孫們? 家庭倫理是社會倫理的基礎,正所謂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忠恕之道是社會倫理的中心,曾子談及「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在人際關係中,忠信與忠恕之道是基本的倫理標準。換言之,「推己及人」,「泛愛眾而親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與耶穌所說:「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的道理相似。我們的婚姻與家庭是否遵循忠信與忠恕之道呢?但願都能以主耶穌基督的「登山寶訓」(太五至七章)共同勉勵。 在二十世紀有一些著名神學家如巴爾特(Karl Barth)、畢魯納(Emil Brunner)、和潘何法(Dietrich Bonhoeffer)等皆肯定地強調:上帝的統治,在基督裡顯示,對基督徒的生活是唯一的基礎。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祂當掌管我們的一切。因此,我們的婚姻與家庭倫理,只能建立於上帝在基督裡道成肉身的基礎上,而不是只有建基於理智或良心上而已。 巴爾特在「教義學(Church Dogmatics)中,說明上帝的恩典,藉著基督作為上帝與罪人之間溝通的橋樑,使信徒罪得赦免,並建立以基督為中心的新品質及新生命。基督徒的生命乃因信稱義所結出的果實,應該在婚姻與家庭、社會與人際關係中實踐。 潘何法在納粹監獄中所寫的信及「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一書中,強調信徒生活應付出很高的代價,切勿將恩典廉價化,看恩典為便宜貨(Cheap Grace)。 畢魯納在其「神聖的命令」(The Divine Imperative)一書中,強調那創造與拯救的上帝繼續的統治。因上帝的統治是動力的及不斷更新的,所以聖經的道德並非一系列的規條, 乃是以「基督之愛」作為信徒的道德基礎;倫理道德當建立於對上帝統治的信賴,神聖的命令乃指在道德上的至善至佳。 從聖經的立場看,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分享有上帝的「神聖」,但因背叛上帝而「墮落」,以使人性滲雜在「神聖」與「墮落」的混淆不清中。尼布爾雷諾(Reinnold Niebuhr)在其所著「人的本性與命運」(The Nature & Destiny of Man),勸人應 盡量發揮人性中的「神聖」部分,以實踐愛人如己。要限制「墮落」部分所引起的功利衝突,以維持地上的正義。 尼布雷爾諾提倡道德乃是人對上帝在人類歷史中,作為創造者、救贖者、審判者、拯救者的行動,所引發出對鄰舍的忠實與信任的行為,道德的選擇乃其對至真、至善之信任的回應。筆者將婚姻與家庭倫理簡化為對神和對人;這與耶穌所說最大的誡命一致「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十二30-31)…
只是開始或是才剛開始?
王炳欽牧師 參孫的故事記載在士師記第十三到第十六章,參孫的故事一直都很吸引我,因為他的出生相當特殊。翻遍聖經沒有幾個人物的出生是出動天使的,除了參孫之外,類似的例子就屬施洗約翰和耶穌基督了。不但如此,參孫還有敬畏神的父母,他們關心應該怎樣撫養參孫,結果參孫從一出生就是按拿細耳人的方式撫養直到他成人都還是拿細耳人。但與施洗約翰(更不用提耶穌基督了)不同的是,通常我們將施洗約翰當作一個正面的榜樣,談到參孫就面有難色,不知道算不算一個負面教材。 參孫是以色列人的士師沒錯,因為聖經說清楚地他做以色列人的士師二十年(15:20, 16:31),但他也對是一個另類士師,不像基甸等其他士師,參孫沒有領導以色列人打過戰,他三次攻擊非利士人都是個人行動,而且更像是尋仇。從士師的角色來說:在以色列人中做判官、從外邦人的壓迫下拯救以色列人;參孫是合格的,但為什麼每次我們讀到參孫的故事我們仍覺得怪怪的? 我想問題是出在參孫這個人身上,說更清楚一點是他的品格,首先,參孫順從他的血氣情慾,他喜愛屬外邦人的非利士女子,而且拈花惹草,其實士師記三章記載他成年後的故事裡,每章都與他的情慾有關,而他三次仇殺非利士人,追根究底,還是與他的情慾有關。另外,我們看的出來,他脾氣剛烈。他因為猜謎輸了,乾脆婚也不結了,負氣出走,回父親家去了;而當他的岳父與〝妻子〞被殺時,他報復非利士人,聖經說,他殺人「連腿帶腰都砍斷了」,用力之狠可見一斑。此外,他陳不住氣。他因為未婚妻再三啼哭而洩漏謎題謎底,結果賠了夫人又花錢(殺人)了事;他因為情婦大利拉 一再用話逼他,而將他孔武有力的秘密說出來,最後被挖雙眼,成為階下囚。最後,他也孩子氣。他殺了一千個非利士人他之後,不是讚美神而是說神使用他行了神的拯救,因此神〝欠〞他水喝。如果士師也算是以色列人的領袖(記得撒母耳嗎?),那麼從領袖所應有的品格特質來看,參孫在聖經的領袖人物中恐怕要敬陪末座。參孫的問題到底在哪裡?分析以上所列的問題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參孫身上這一切恐怕都與他一再縱容他的情慾有關。翻閱聖經中所有人物,我們都曉得,凡從血氣所生的沒有完美的,多少都有可議之處,但其中有些我們常拿他們做榜樣,而有些我們卻引為鑑誡。以參孫的例子來說,他似乎從沒有認為酖於情慾是一個問題,自然更提 不上像大衛在詩篇五十一篇那樣的悔改,一再縱容生命破口的結果,不但成為他奇特性格的寫照,也為他的生命劃下一個提早且悲劇性的休止符。 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學足球明星,他的戰績經當地報紙報導,人們都相信他將來必然是一個職業足球名星的必然人選,但隨著日子過去,人們不再聽到他的消息,他給人們的印象永遠停在明日之星的階段,好的開始卻沒有成為成功的一半。參孫出生前,神藉著祂的使者告訴參孫的母親,參孫「必起首拯救以色列人脫離非利士人的手(He will begin the deliverance of Israel from the hands of the Philistines.)」。參孫真的有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好的開始,神要用他開始拯救以色列人,但翻閱參孫的故事,我們只能說這個「起首」,只是開始,不是才剛開始,就像那位大學足球明星。神對參孫的揀選並沒有改變,神更沒有因為參孫有好的行為才用他,神更像在參孫有一點點願意的心時就用他 完成對以色列人的拯救。我們都應該知道每個基督徒都有一個不平凡的開始,因為我們得救是神自己的兒子耶穌基督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上,我們才得以重新生出來,神對我們的揀選既然不會改變,我們就應該讓我們好的開始不只是一個開始,而去隨從自己的慾望;而是使好的開始成為才剛開始,不斷信靠、順從神,使神在我們身上的計畫,一章一章展開,成為見證神的雲彩,成為見證神的典範。
挑旺恩賜,彼此服事
陳敏欽牧師 台福總會及台福各地方教會2009 年的總主題「挑旺恩賜,彼此服事」,羅馬書12 : 3~8 節勉勵我們每一位屬神的兒女要在每日生活中實踐救恩生活時,應當用恩賜來服事上帝。 一、當看我們的恩賜合乎中道﹝3 節﹞ 當一個人信主之後,從神那裡領受了不同的恩賜。保羅說:「我憑著所賜我的恩」, 保羅想到基督拯救的恩典,想到上帝呼召他做外邦使徒的恩典,他想到這恩典也是給每一位使徒的,所以他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一個人從神領受了不同的恩賜,一個人不要因他的恩賜而驕傲,也不要因領受的恩賜而自卑,每一個人都從神那裡領受了他自己的一份,重要的是要如何把所領受的這一份發掘出來。發揮的時候,儘量求其不要越界,越界是一種驕傲的按示;也不要不及,不及是一種懶惰和不忠的暗示。 有一位擔任五年教會主席的同工,來到牧師面前,這五年之間他在教會興起了一些特別的事工,做得非常成功。但他向牧師表明他想從主席的位置退下來,原因是他覺得這是他所能貢獻的極限了,同時他發現有另一位同工可以更往前踏一步,而他可參與其他服事或輔助工作‧他的朋友、同工,也因愛他、愛教會、愛主的事工而印證他的決定是合適的。他們所共同思考的是上帝的榮耀,他們所衡量的是恩賜用在最合適的地方。這樣的做法就是「看自己的恩賜合乎中道」。 二、當用我們的恩賜彼此配搭﹝4~5 節﹞ 世人自私的本能和個人主義的傾向,對基督身體彼此配搭的觀念造成不利的影響‧這裡的經節告訴我們,信徒在教會裡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位,每一個信徒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份,每一部份具有不同的功能,雖有不同的功能,但他們仍是彼此互相關聯著。然而,這一個基本的教會觀念和我們現代基督徒的想法有一些差距。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當專業化的世界,我們對教會的服事工作也趨向專才的觀念‧於是教會的事工就只圍繞在幾位我們覺得有能力、有才幹的弟兄姐妹身上,我們在心態上是在鼓勵弟兄姐妹們儘量作一個旁觀者,於是在教會中產生了許多只願意用口批評,不願用心用手去真正參與的人。 有一位牧師和家庭外出旅行回來,才進門不久,教會一位年長弟兄就打電話來分享,週三剛過的長青團契和婦女查經班聯合聚會情形。他興奮地說:「那天,佩佩最早到,她來開教會的門,在廚房預備中餐;美美雖病初癒,還在休養中,但她用電話遙控,關心聚會的安排情形;滿滿去接年長的李婆婆;芬芬第一次聚會做主席,做得還不錯;陳長老告訴我們要操練,所以就請我做會前禱告;遙遙帶領結束禱告;平常在話語上有操練的信道為我們分享信息。」這是一幅何等美好的圖畫,也正是保羅所說的:「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每一個肢體都有他的功能,缺少了任何一環,工作就會有缺陷。 三、當照我們的恩賜盡心竭力﹝6~8 節﹞ 每個人所領受的恩賜各有不同,第﹝6~8 節﹞保羅列舉了七項恩賜。他並沒有花時間去描述各個不同恩賜的功能和責任,卻集中注意力在行使恩賜的態度上,他所關心的是信徒們是否有把恩賜發揮到極至。 無論是先知、執事、教導、勸化、施捨、治理或憐憫,保羅提到使用這些恩賜所用的形容詞時,他似乎是在說:「不論你的使命是什麼,去做,努力去做吧!」讓我們再讀一次這幾句形容詞:「當專一」、「當誠實」、「當殷勤」、「當甘心」,他要求我們全力以赴,把神給我們的恩賜完完全全發揮出來。您的施捨怎樣?您的服事怎樣?您的教導怎樣?您的治理怎樣?是否盡心竭力了呢? 回應上帝在基督裡拯救我們的大愛,我們當一生學習以事奉主為榮。當我們用神所賜給我們的恩賜服事恩主時,讓我們——看我們的恩賜合乎中道,用我們的恩賜彼此配搭,照我們的恩賜盡心竭力。